|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光伏企業發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
(時間:2015-1-30 9:17:12) |
雖然國際“雙反”大棒敲打不斷,2014年我國的光伏出口仍然迎來了復蘇,各類光伏產品的出貨量均有所增多,質量較高,主要光伏企業盈利情況趨好。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日前舉行的德國萊茵TüV光伏峰會上表示,科技進步帶來了行業產能提升,企業的利潤提高促進了科研投入,光伏企業發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行業復蘇加快 據王勃華介紹,2014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13萬噸,進口總量10萬噸。開工的企業逐漸增多,恢復到18家左右。開工企業的產能達到了15.6萬噸。2014年中國多晶硅產量達到全球產量的43%。數據顯示,2014年,包括江蘇中能、特變電工、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宜昌南玻、神州硅業、亞洲硅業、四川瑞能、內蒙古晶陽、盾安光伏在內的10家主要多晶硅企業總產能達到13.25萬噸,總產量達到121500噸。組件環節,天合、英利、晶科、阿特斯、晶澳、韓華、昱輝、海潤、中利騰暉、正泰等10家企業的總產能達到23750MW,總產量達到19960MW。 行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國光伏出口也在2014年由低谷逐步抬頭復蘇。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我國硅片出口總額為20億美元。其中,多晶硅片出口總額約為11.93億美元,單晶硅片出口總額約為8.12億美元。硅片主要出口區域為中國臺灣、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占比93%。我國組件產品出口占比近60%,主要銷往日本、歐洲及美國。業界預計2014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量為1760萬千瓦,出口總量漸趨平穩。業內人士稱,中國的光伏產品及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日益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我國硅片、電池、組件等產品也成為光伏出口新的增長點。 對于光伏行業未來的發展,晶科能源董事長兼創始人李仙德持樂觀態度。李仙德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中國也將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擁有最大最完整的光伏供需生態鏈。在談及行業如何保持穩定增長時,李仙德稱:“光伏在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撬動的經濟規模是驚人的巨大的,未來形成的能源威懾力也是空前的。光伏是一個投資行業,作為投資行業只有盤活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為行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光伏才能規模化發展。要做好多元化融資渠道、銀行項目融資,在類似國開行這樣的政策性前驅性資金的引領下,其他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特點在光伏投融資鏈條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且能獲得預期的收益。金融改革、電網改革都將對光伏行業發展至關重要。”李仙德樂觀的預計,2015年光伏市場還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 貿易爭端將常態化 2014年1~11月,國外發起涉華貿易救濟調查85起,同比下降13.3%。其中反傾銷調查52起,同比下降23.5%;反補貼調查12起,同比增長9.1%;保障措施調查21起,同比增長10.5%。2014年我國光伏產品接連遭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雙反”調查,金額巨大,涉案企業眾多,無疑讓我國新能源行業一時間陰云密布。 業內人士稱,國內一些企業的光伏產品,在美國、歐盟被實施“雙反”后,也許會轉向加拿大、澳大利亞出口。可隨之而來的是,轉移出口目的國也會對同一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這個規律告訴中國企業,如果自己的產品在一個主要市場遭遇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必須堅持應訴,采取逃避戰略不會奏效,因為轉移出口的另一個主要市場,很快也會發起類似調查。業內人士普遍預測,2015年中國出口產品有可能面臨新一輪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對此,李仙德表示,光伏行業一直是政府、銀行、媒體熱門關注的行業,從美國到歐洲的“雙反”,再到今天加拿大“雙反”立案的調查。光伏產品一直糾結于國際貿易糾紛,同時印證光伏新能源成為各國政府重點關注的行業。隨著世界各國對光伏重視程度的加深,未來有關光伏產品的貿易爭端將有增無減,因為這不僅是簡單的制造貿易糾紛,而是未來能源資源的競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