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呼和浩特城區的東河、西河,曾經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如今呈現出東河泛漣漪,西河蕩碧波的美景。沿河兩岸,休閑廣場、音樂噴泉、園林小品、鮮花綠籬形成一幅親人親水的優美畫卷。
2000年,呼和浩特在全國率先成立水務局,實施城鄉水務一體化體制變革,改變了多家單位交叉重疊管理的格局。10年間,水務局通過多種融資途徑籌集資金70億元,相繼完成了引黃入呼工程及城市供、排水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改善了城區85%的地下陳舊供排水管網,建設了17個污水處理廠等節能減排工程。規劃、改造、建設了一大批系列防洪和農村飲水安全、農田水利建設項目。
環城河治理 激活了一座城
2003年3月開始,帶著百姓期盼,呼和浩特先后斥資15億元,對15.8公里的東河、西河河道和穿越該市的最大一條山洪溝哈拉沁水庫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和景觀建設,這項工程被譽為首府最大的民心工程。
有關專家說:環城河綜合治理工程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是巨大的,在治理段內的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的國家防洪標準,基本消除了洪水災害對人民正常生活的威脅,保證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極大地改善本地區的自然景觀,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小氣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環城河綜合治理工程為城市投資環境增添了活力。治理后的東西河兩岸成為房地產開發的黃金帶,形成了一條以房地產開發為主,集商業、旅游、餐飲、娛樂、服務等相關行業于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成為首府最適宜居住的生態型居住區。
節能減排 解決污水橫流
呼市每天產生的污水達30多萬噸,過去,只有一座處理能力為1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多數居民生活污水及工業用廢水直接排入河道,給城市環境造成的污染指數逐年增加。
2006年,一場水環境治理戰役全面打響。投入9.2億元巨資,在首府城區四周規劃建設排污設施。眼下,5個污水處理廠已相繼建成并投入運行。全市的污水處理能力由過去的10萬噸/日提高到26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5%以上。處理后的中水開始陸續用于繞城公路周邊地區、成吉思汗大街周邊地區綠化及內蒙古化肥廠、內蒙古煉油廠等企業。隨著各項工程的逐步完工,全市的工業用水、綠地灌溉將全部使用污水廠的處理水。
同時,新增建了污泥處理工程,對處理污水后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用作土壤肥料或建筑輔助材料。同時,通過改建、擴建首府的城市雨污水管網和排水管網,將雨水、污水分流,一部分達標排放,一部分作為中水利用。
如今城區污水處理實現了全覆蓋,城市水污染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管網換血 疏通城市命脈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相繼建成的各大供水工程極大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新的投融資機制,為城區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2001年以來,首府接連啟動實施了引黃供水工程、如意——白塔地區供水工程、金川南區供水工程、托電工業園區供水工程以及作為城市應急水源的哈拉沁水庫工程等一系列重點供水工程,對呼市的自來水制水技術和城市陳舊自來水管網不斷更新改造,投入資金達2億元,調整了供水管道布局不合理區域,貫通了二環路環狀供水管網,大大提高了整個城市的供水承載能力和向外輻射力。
縱觀城建自來水管網地圖,全市已擁有14處集中式供水水源,公共供水管網覆蓋了二環路以內所有區域,供水管網總長度達到500多公里,供水面積超過120平方公里。隨著城市日供水能力20萬噸的引黃入呼一期工程完工投產運行,城區公共供水能力由5年前22萬噸/日,達到現在的50萬噸/日。
目前,呼市自來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9.95%,高于國家97.2%的標準。
民生水利 保百萬人畜安全
2010年夏天,呼和浩特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步伐,在和林縣舍必崖鄉打了3眼水源井,新建了一個安全供水廠,鋪設配水主支管網和輸水管線95公里,使這里周邊6000戶共2.4萬村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在各旗縣區相繼建成了土左旗此老水廠、沙爾沁水廠及托縣北部防砷防氟供水等20多處等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鋪設供水管道116.2公里,新增供水能力0.9萬立方米/日,解決了5.28萬農民和10.45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