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多維度重塑低碳減排新版圖 碳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
(時間:2018-9-14 9:24:55) |
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分階段穩步推行,自2017年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與此同時,相關行業部門也開始進行各方面準備,即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逐步擴大碳交易市場覆蓋范圍。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話題,碳排放交易也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備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碳市場”)再迎新進展:地方陸續就落實全國碳市場建設方案提出工作設想,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歷史數據的報送核算與核查、能力建設等工作已進入深水區。公開資料顯示,碳交易是把溫室氣體排放權看作一種可以交易的產品,不同行業與企業可交易碳排放配額。 2017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隨著方案的發布,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現在工作的重心要從試點轉向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原則,全國碳市場將逐步擴大參與行業及交易主體的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市場活躍度。在電力行業率先突破的基礎上,石化等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的前期技術工作,隨后也將啟動。 在9月5日至6日舉行的發電行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動員部署會暨培訓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曾表示,試點范圍內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降,顯示碳市場以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1.97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45.7億元。預計從2020年全國碳市場開始配額現貨交易以后,碳交易對發電行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及降低碳減排成本的作用才會逐漸發揮出來。 全國碳市場啟動建設,被納入其中的企業是最直接受影響者。發電行業首批納入碳市場,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初期納入碳交易市場的發電行業企業有1700多家,排放量超過30億噸。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業的成本壓力也不會傳導蔓延至整個行業和下游行業,因為單個企業或將產生配額盈余或缺口,會在行業整體實現內部基本平衡。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據透露,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已開始擬定,發電行業碳配額分配技術指南也已進入制定階段。同時,各地按照部署開展了碳排放歷史數據報送與核查,推進全國碳市場相關能力建設,針對重點排放單位和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了人員培訓。著力加強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碳市場隊伍和能力建設,及時開展相關培訓,盡快熟悉碳市場建設相關業務。 業內專家認為,全國碳市場在建設階段,應更加注重探索此前各個試點碳市場出現差異的原因,為完善市場機制設計和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經驗借鑒。這也意味著,將來納入碳市場的門檻可能還要降低,要把更多的企業納入到碳市場的管理范圍。而在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進行優化完善,對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運行方案抓緊優化評估。 而在業界資深人士劉爽看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與其他能源氣候政策的融合,將是下一步的關鍵。未來,中國將堅持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通過碳約束倒逼電力優化結構,使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更有經濟上的競爭性,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替代高碳能源發電量,有步驟地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