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減排壓力如何“倒逼”綠色發展 |
(時間:2014-6-5 9:50:12) |
我國當前的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其中,減排壓力最大的當屬氮氧化物。按照“十二五”規劃,氮氧化物要減排10%,但是3年下來,實際減排只有2%。按照國務院剛剛下發的《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今明兩年氮氧化物要逐年下降5%以上,任務十分艱巨。 當前,加快推進全國的節能減排應從哪些方面著手?5月,全國人大環資委率“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以“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為專題,赴安徽和河南兩省,采訪報道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推進情況,推動“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落實和完成。 減排壓力“倒逼”政策出臺 為減排氮氧化物,安徽在2013年全面實行了脫硝電價 在國電集團蚌埠發電有限公司中控室,監控屏幕上的實時數據顯示:兩臺60萬千瓦級燃煤發電機組的脫硫效率分別為96.89%、94.05%,脫硝效率分別達到87.73%、86.15%。 公司副總經理吳海告訴記者,該廠兩臺機組與脫硫系統同步建設并投入運營,2012年、2013年又先后對1、2號鍋爐進行了煙氣脫硝技改,兩臺機組脫硫、脫硝各分別安裝一套煙氣連續在線監測系統,并委托第三方運行維護。 火電廠采取脫硝措施是減排氮氧化物的關鍵。在匯報會上,安徽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繆學剛介紹了安徽省的減排工作進度:“與2010年相比,2013年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7.2%、7.7%、6.8%、5%,完成‘十二五’減排總任務的100%、78%、111%、51%。” 可以看出,COD、二氧化硫減排均已提前完成目標進度,氨氮指標符合進度。“‘十二五’前3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第一年不降反增,第二年實現零增長,第三年才開始削減下來。”繆學剛表示,氮氧化物減排壓力很大。 但國家給的壓力更大。繆學剛透露:“環保部給安徽省下達了任務,要求提前一年達標,在今年完成‘十二五’減排總任務目標。”環保部希望安徽能為全國的總量減排目標任務“多分擔一點”。這意味著,安徽要在年內完成剩下的近半目標任務,將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在82萬噸以內,比2010年下降9.8%。 總量減排的壓力倒逼政策的出臺。2013年2月底,安徽全面實行了脫硝電價,并堅持“綠色調度”,在發電計劃分配上向脫硝機組傾斜。“以前之所以減不下來,甚至不降反增,是因為沒有實行脫硝電價補貼政策,企業從成本考慮,脫硝的積極性不高。”繆學剛解釋減排遇到阻力的原因。2013年,安徽新建成火電機組脫硝設施23臺,脫硝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42%提高到71%,2013年新增發電量幾乎全部優先分配給脫硝機組。 不過,對于氮氧化物的另一個“排放大戶”——水泥企業而言,還沒有感受到政策的陽光。因為沒有脫硝補貼,加上具有強制性的水泥行業新國家標準要到明年1月才開始實施,使得這個水泥大省對脫硝普遍處于觀望狀態。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干部張國平反映他們在執法檢查時,一些企業甚至表示,脫硝裝置只有在檢查時才會開。 2013年,安徽設立3500萬元總量減排專項資金,對水泥脫硝及機動車氮氧化物減排工程實施以獎代補;環保部對海螺水泥等大型水泥企業也專門進行了掛牌督辦。2013年,安徽新建成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硝設施37套,脫硝生產線比例由8%提高到61%。 繆學剛坦言,下一步結構性減排的壓力仍然較大。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安徽省沿淮地區近年來發電能力增長很快。“已拿到路條的火電項目裝機容量合計為1382萬千瓦,其中2/3分布在沿淮地區。” 環境治理“倒逼”循環經濟 為改善環境質量,農業、工業都在向綠色轉型 安徽省潁上縣六十鋪鎮經緯循環農業有限公司的葡萄園里,當地村民朱麗正忙著給葡萄藤掐尖。將自家的十多畝地租給公司,讓她每畝地可以領到2000多元工資,一年能收入兩萬多元。由于不施任何化肥和農藥,這里的葡萄品質不錯,一斤能賣8到10元。 公司總經理郭長勇告訴記者,2000年他拿著1萬多元,從面粉制品廠起家,發展到年產值1.51億元、利稅800多萬元的現代農業經濟實體,正是一步步被“倒逼”著走上循環經濟之路:公司生產面粉篩選出的1000噸次麥沒法處理,就加工成飼料養豬;為解決養豬的糞便,建起1400立方米的沼氣池發電;沼氣池產生的沼渣、沼液又變成了蔬菜、瓜果的肥料……生態循環模式不但解決了污染問題,還降低了企業成本。 生態農業讓農民嘗到了甜頭,而環境治理的重任也讓工業企業不得不以循環經濟為抓手,探尋綠色發展之道。 從合肥市東南的濱湖風光帶看去,遠處的巢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并沒有影響市民觀景、休閑的興致。將一個年產30萬噸合成氨、30萬噸尿素、30萬噸聯堿、100萬噸復合肥的大型化工企業,放在距巢湖十幾公里的地方,無疑對當地政府和企業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考驗。 在“敏感區域發展敏感的產業”,要轉變人們對化工污染嚴重的印象,中鹽紅四方采用最先進的工藝技術、最合理的工藝路線,通過產品鏈的相互銜接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做到“吃干榨盡”,實現“變廢為寶”和生產無害化,成為新型綠色工業基地。公司副總工程師高俊嶺介紹:“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以上,廢水100%達標排放,工業固體廢棄物100%得到有效處置,廢氣排放量達到最嚴格的環保標準,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原廠區下降30%以上。” 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河南的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模式也初步形成。長葛大周鎮再生金屬回收加工區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資源集散地,年回收利用廢舊金屬200萬噸,產值450億元。“十二五”以來,河南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685家,利用廢渣1.9億噸。 瓶頸制約“倒逼”自主創新 為減少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依賴,企業必須不斷創新,轉型升級 在蚌埠采訪安徽華光光電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時,工作人員擋住了記者的鏡頭。原來,這條浮法玻璃生產線處于國內領先技術水平,生產工藝對外保密。 對于玻璃工業這樣的傳統行業來說,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現象并存,可謂“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作為玻璃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安徽華光采用的全氧燃燒技術是節能減排的核心技術,也是生產高端玻璃的技術保證。 “傳統技術只有21%的氧氣參與燃燒,其余78%的氮氣不僅不參與燃燒,還攜帶大量的熱量和廢氣進入大氣。”副總經理陳國良表示,采用全氧燃燒技術,不僅工藝更加穩定,而且能耗降低20%以上,熔化能力提高16%,廢氣排放量減少60%以上,廢氣中氮氧化物下降80%以上、煙塵降低50%以上。面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約束,如何保持經濟以合理速度增長?只有依靠企業自主創新,掌握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實現轉型升級,才能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減少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依賴。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安徽、河南有著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如何使其“變廢為寶”,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廬江縣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發的高溫超高壓循環流化床鍋爐,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質燃燒最先進的技術。“利用秸稈、稻殼等農林廢棄物近30萬噸,年發電2.1億千瓦時,為當地農民增收約1億元,創造利潤近1500萬元。”凱迪電廠燃料采購經理王政說。 “利用秸稈生產纖維素燃料乙醇,能顯著減少因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乙醇汽油能提高汽油標號3個百分點,減少汽車尾氣顆粒物排放約6%。”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甲申說,中糧集團投巨資研發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8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6噸秸稈即可產出1噸燃料乙醇”。目前該公司年產生物燃料乙醇50萬噸。 使用非糧木薯和秸稈代替糧食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是先進生物質能源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發展方向。據統計,2013年我國生產和消費燃料乙醇200萬噸,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和使用國。中糧集團占約50%的份額,調配車用乙醇汽油2000余萬噸,占當年汽油消費總量的25%。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