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極端天氣 |
(時間:2013-9-4 9:01:51) |
今夏,高溫熱浪侵襲中國大地達兩個月之久,江南、江淮、江漢備受煎熬,而同在北半球的歐洲、東亞、北美西部也未能幸免。業界權威專家用盡了形容詞來描述這次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全球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更頻繁地出現。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9月1日,首都科學講堂“全球氣候變化專場”在北京王府井書店舉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原主任丁一匯,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作了有關氣候變化的演講。 “全球變暖沒有停止,氣溫在波動中不斷上升。”丁一匯說。中國夏季從1997年以來處于暖周期,高溫熱浪事件更多、更強。近幾年來,海洋冷水使得全球變暖的速度有所減緩,但這只是暫時的。世界各國一直在排放溫室氣體,熱量到哪里去了?丁一匯解釋,中層、深層海洋吸收了不少熱量,但熱量并沒有釋放。如果一兩百年后,海洋儲存的熱量得到釋放,氣候變化將更加劇烈。 何建坤強調,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后的人類活動,而全球變暖對人類、自然有很大影響,因此,人類需要負責任地應對氣候變化。 面對全球變暖,世界相關組織和各國政府正在行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害的水平。 然而,行動遠遠沒有宣言那么簡單。如果各國按照現在的排放速度,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是1990年的2-3倍。數據顯示,如果任意排放溫室氣體,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4-6度。 何建坤分析,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個兩難問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發展經濟卻需要能源,可能源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排放了不少溫室氣體,已經威脅到地球的正常生態。地球沒法再承受更多的溫室氣體。發展中國家也需要減排,在減排的過程中,很可能增大資金投入,減緩經濟發展速度。何建坤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因此,各國都需要節能減排,而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經費和技術支持。 對于中國來說,淘汰落后產能,調控需求、杜絕浪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國目前GDP占世界的10%,能源排放卻占全球的21%。丁一匯指出,在節能減排的情況下,到2050年,中國氣溫仍可能上升2攝氏度以上,因此中國應該采取更加嚴格的減排措施。一方面應該節能,減少能源消費;另一方面應該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杜祥琬談到,瑞典在垃圾處理循環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垃圾可以轉變為沼氣、化肥、熱電……瑞典垃圾的99%可以再利用,在當地甚至有“4噸垃圾等于1噸石油”的說法。 除了高溫,今夏中國天氣的另一個受人關注的重點是雨帶北移。丁一匯指出,雨帶很可能逐漸北移,長江流域降水在減少,而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增多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緩解北方水資源緊張的情況,弊的一面是增加洪澇風險。去年北京“7·21暴雨”敲響了洪澇風險的警鐘,北京應該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密切關注洪澇風險,提高風險意識。 氣候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關注氣候變化。更多的人只關注緊迫的、與自己相關的議題,而對氣候緩慢而劇烈的變化視而不見。社會轉向低碳綠色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關注。
|
|
|
|
推薦圖片 |
 | 【生物質】能國際生物質能綠色 |
圖為國際三碳經濟模式研討會現場。
記者8月13日消息:8月12日,國際生物質能綠色低碳能源基地合作項目在北京啟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