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科技創新不停步 節能降耗譜新曲 |
(時間:2012-8-21 9:07:41) |
在位于中緬邊境的極邊之地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昔馬鎮,群山環繞中一座綠色工廠煥發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勃勃生機與活力,這就是德宏州產值過億元的四大工業企業之一的云南省盈江星云有限公司(以下稱“盈江星云”)。在艱苦的發展歷程中,盈江星云堅持改革、創新和以人為本,電冶結合,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一片天地,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年近古稀創業難大器晚成壯志酬 以小水電資源為依托,實施水電鋁一體化產業模式,為盈江星云首創。這一產業模式的探索與開發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嘯云在邊疆工作近60年的心血結晶和畢生追求。 李嘯云是個老兵,1928年出生于江西星子縣,曾就讀于九江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9年11月參加解放軍,進軍云南,到1955年復員,參加屯墾戍邊的芒市軍墾農場建設。他時常想:邊疆的山區很窮,但那些高山深谷之中卻蘊藏著不少小水電資源,尚處于放任自流的原始狀態,有朝一日把電力開發出來,走電、冶結合之路,形成電冶一體化特色產業群,把山區的資源優勢就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那么邊疆的一角也就富起來了。從此,這個發展思路成了他追求的夢想。 1991年李嘯云退休了。起初,他想把這個發展思路通過當顧問或合作的方式嫁接出去,然而花了6年時間,卻因知音難覓致無果而終。69歲的李嘯云毅然帶著自己的親人和幾位志趣相投的朋友,進入了中緬一線的高寒山區昔馬鄉(現改為鎮),組建了云南省盈江星云有限公司,實施以勐乃河小水電為依托、比水電硅更為環保的水電鋁一體化產業模式的開發。 自1997年創業以來,在李嘯云的帶領下,盈江星云讓奔流不息的勐乃河為邊疆人民帶來了安居樂業的安康生活,而盈江星云也從零起步發展到擁有2.6萬千瓦的自備電站,年產1.4萬噸電解鋁的新型工業企業。 老蚌生珠老齡槽工藝創新節能王 過去,盈江星云在鋁行業是個“小不點”,到2012年2月末,在線生產的全部平均槽壽命已達1908天,可謂不折不扣的老齡槽了。 節能是載能工業的永恒主題,公司總經理王自立認為,盈江星云屬行業中的“小不點”,在“扶大壓小”的環境中,盈江星云只有發揮水電鋁一體化的特色產業優勢,在能耗低、排放 少上下工夫,用“內功”去創造企業光輝的前景。 為此,王自立在管理上采取兩個有力措施,實行發電、用電分別考核:一是電站安全多發計獎;二是電解節能提獎幅度提高。這些有力措施不僅杜絕了搞假指標,更重要的是讓員工在多發與節能上下真功夫,使之成為企業的精神文化,為企業的不斷進步和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措施產生了良好效果:一是2.6萬千瓦水電站自2005年以來,7年平均年發電量1.648億千瓦小時,創造了年設備利用6338.46小時的佳績,其中豐水的2008年突破了6800小時的最高紀錄;二是電解節能活動進一步走向深化。 “密縫粘接”巧移植電解槽壽命大突破 電解生產過程中,電解槽壽命越長,生產成本越低,排出的廢料越少。盈江星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不斷創新,目前生產中的電解槽,平均槽壽命已突破1900天,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1998年盈江星云電解鋁投產以后的第一批28臺電解槽是由專業單位筑造的,平均壽命僅998天,這引起了公司領導的重視。經過對電解槽筑爐工藝的詳細分析,發現傳統的筑爐工藝是底部陰極碳塊之間留有40mm的縫隙,由碳糊搗打聯接,俗稱“打八層”,這是電解槽最薄弱的地方,也是影響槽壽命的關鍵環節。 李嘯云和公司高層管理召集相關部門和電解車間骨干,認真討論提高電解槽壽命的辦法,歸結出重要環節的技術要點,由公司總工程師李時昌按新工藝繪制電解槽新圖。新的筑爐工藝,以不大于1mm的粘接縫,取代寬達40mm的搗打縫。投入生產后,從未發現過粘接縫破損漏鋁事故,大幅提升了電解槽的生產壽命。 盈江星云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水電鋁一體化的產業模式由“思路”轉化為現實,經歷了10多年時間,培育出一支堅強的星云創新團隊。據了解,目前公司已取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兩項,發明專利受理兩項,并經認定為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云南省創新型試點企業,承擔了多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 (備注:2011年盈江星云有限公司獲得全國工商聯頒發的創新企業獎)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